Xeon Phi:不要忘記Larrabee
DOIT原創(chuàng) 崔昊 發(fā)表于:12年11月27日 19:00 [原創(chuàng)] DOIT.com.cn
Xeon Phi:不要忘記Larrabee
英特爾最早要開始做協(xié)處理器的念頭,必須要從Larrabee項目的失敗說起。這一結束于2009年的GPU芯片項目代號,當時的出現(xiàn)與高性能計算或許并無關系,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英特爾在GPU領域與競爭對手——nVIDIA和ATI——的競爭實力,加強其主板板載顯示核心的性能,并進而推出英特爾的獨立顯示芯片,加強在整個PC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話語權與利潤點。
雖然這個項目最終以失敗結束,并終止于2009年12月9日,但Larrabee已經為后來英特爾推出至強融核埋下了伏筆。
眾所周知,Larrabee項目其實并非完全屬于“一個獨立顯卡項目”,這一項目隸屬于英特爾萬億次計算機計劃,是英特爾“在眾核芯片產品領域”的輕量級嘗試,其帶來了與此前x86架構處理器完全不同的設計思路:大量的核心聚集在一個較小的單位面積上,追求功耗和單一的工作負載。
Larrabee的架構
但這個項目最重要的收獲,就是英特爾了解到,x86架構的眾核芯片是可行的,雖然并不一定面向GPU圖形計算,但是在眾核架構上,x86同樣可以有所作為。而且英特爾也逐步摸索到如何保證x86眾核架構的并行編程與原有x86架構保持盡可能的延續(xù)性與通用性。從這一點上來說,Larrabee作為產品來說可能是一個失敗的試驗品,但是卻為今天我們所見到的至強融核產品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而另一個不要忘記Larrabee的理由,就來自于Larrabee當年所提出的“萬億次計算機計劃”,這一計劃的提出時間已經很難確認,大約是在2007年前后,在這一計劃中,英特爾并非關注在“如何以及何時人類將達到萬億次計算時代”,而是關注在“如何以可控的成本、可控的體積、可控的功耗基礎上實現(xiàn)萬億次計算時代”,這一理念的衍生品還有當時炒的火熱的“個人高性能計算機”,在2007-2008年前后,不僅是英特爾公司,就連國內的高性能計算領先廠商如曙光、浪潮,也都在談如何實現(xiàn)個人高性能計算機——這其中當然要依靠眾核技術去實現(xiàn)。
萬億次計算機計劃的另一個副產品是當年在2007年北京IDF上展示的“八十核芯處理器”,這一設計的原型以及后面的驗證,都基于以極低的耗電量在極小的面積上實現(xiàn)萬億次計算,這一成果后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至強融核計劃的產生以及付諸實踐。
必須要指出的是,之所以英特爾“萬億次計算機計劃”需要被銘記,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當年提出的一系列有關高性能計算的理念:1、該研究項目旨在為未來的個人電腦和服務器提供萬億級浮點運算性能;2、我們在上面提到的 “以可控的成本、可控的體積、可控的功耗”實現(xiàn)萬億次處理器;3、應當怎樣設計軟件(以高度并行化的方式)充分開發(fā)利用多個處理器核心;4、探索單一或特制芯片/處理器的新功能,芯片到芯片、芯片到計算機間高速傳輸數(shù)據(jù)的方式。
雖然自Larrabee的架構有了很大調整,但是至強融核仍然是以P54C為藍本設計,雖然英特爾公開表示至強融核仍然基于Intel 64,可惜只支持Intel 64位架構指令集中的一部分子集,包括MMX、XMM、YMM寄存器操作在內的指令不被支持
所以,當我們今天談到至強融核之前,非常有必要在此為Larrabee和英特爾萬億次計算機計劃著重些筆墨,可以想見的是,至強融核的正式推出只是英特爾在推動高效計算的諸多計劃中的一部分,而實現(xiàn)“個人設備的萬億次計算”才是至強融核所代表的“眾核技術與并行編程”的真正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