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研究總院智能座艙部部長笪琦

北汽在早期實踐中發(fā)現,簡單堆砌硬件與預設模式(如小憩模式、洗車模式)雖能短期滿足用戶需求,卻難以適應動態(tài)場景。后續(xù)推出的“可編程座艙”允許用戶自主組合功能,但因操作復雜、使用頻率低,未能真正解決個性化需求與場景適配的痛點。對此,北汽研究總院智能座艙部部長笪琦指出:“技術迭代的目標是簡化而非復雜化,用戶需要的是無感化服務,而非被動適應系統(tǒng)?!?nbsp;

這一階段的探索表明,僅依賴功能疊加或用戶自定義難以實現真正的智能化,亟需底層架構與交互邏輯的革新。 

理解式智能:AI大模型驅動座艙范式變革

2018年起,北汽開始規(guī)劃從“指令式”向“理解式”智能的轉型。隨著AI大模型技術日漸成熟,北汽基于資源、成本限制,以及模型迭代迅速、鏈路漫長等因素,決定搭建大模型中臺,2023年,北汽正式推出“一腦多端”架構,以中樞大模型為核心,打通車端、手機、智能家居及智慧城市生態(tài),實現跨設備意圖理解與任務調度,讓用戶在駕駛過程中不用再作為操作樞紐,駕駛安全與便利性也大幅提升。

該架構依托“1+N”模式,即1個中樞大模型平臺協(xié)同N個垂域模型與生態(tài)應用。中樞模型負責解析用戶意圖并拆解任務,垂域模型則提供專業(yè)化服務(如導航、音樂推薦)。笪琦強調:“理解式智能的關鍵在于讓座艙‘預判需求’,例如通勤途中自動規(guī)劃路線、調節(jié)車內環(huán)境,而非等待用戶逐一下達指令?!?nbsp;

通過自然語義交互,用戶無需操作復雜菜單或APP,系統(tǒng)可基于場景主動推送服務。例如,結合天氣生成動態(tài)壁紙、根據兒童語音特征切換回答模式等,顯著降低交互門檻并提升體驗流暢度。 

百模匯創(chuàng)平臺:開放架構與三大核心優(yōu)勢

為應對技術路線不確定性與生態(tài)碎片化挑戰(zhàn),北汽基于上述架構推出“百模匯創(chuàng)”大模型平臺,其架構包含車端部署層、云端仲裁層與模型接入中臺,具備三大特點:

1)百模組合:靈活集成垂域最優(yōu)模型

百模組合通過搭建車端部署層、云端仲裁層和大模型接入中臺,采用插拔式設計快速接入第三方模型,不僅可快速增補替換模型,集百家之長,而且避免了對單一供應商的過度依賴,增強了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例如,在圖像生成領域對接頂尖的文生圖模型,在行程規(guī)劃方面引入專業(yè)的導航與路徑規(guī)劃模型,從而確保智能座艙提供的每一項服務都能達到行業(yè)領先水平。

2)萬物感知:全車SOA化與無感服務

萬物感知方面,通過車端傳感器與云端協(xié)同,實現全車功能原子化(如空調、座椅調節(jié))與生態(tài)服務接口化。用戶需求可直接轉化為指令,無需跳轉APP界面,形成“需求-服務”直連鏈路。例如,在通勤途中,車輛可根據實時路況、用戶習慣自動調整空調溫度、播放音樂,并提前規(guī)劃最優(yōu)行駛路線,甚至能夠結合智能家居系統(tǒng),在用戶到家前自動開啟家里的照明、空調等設備。此舉徹底改變了用戶與車輛的交互方式,實現了從傳統(tǒng)的主動操作到如今的被動響應的轉變。車輛能夠實時感知駕駛環(huán)境、用戶狀態(tài)以及周邊生態(tài)服務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智能決策,主動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服務。

3)反璞歸一:自然交互與場景化調度

反璞歸一體現在以自然語義對話形式響應用戶需求,大模型調度車端能力、第三方資訊及外部生態(tài)等,合適時間推送合適信息給用戶。例如,閑聊、文生圖、生成壁紙、兒童模式等功能均實現了更自然、低成本的交互與呈現;而通勤場景自動聯動導航、餐飲預約及停車支付,形成端到端智慧閉環(huán)。此舉降低了用戶操作復雜度,讓車輛真正成為用戶的智能伙伴。這一功能的實現,使得智能座艙的交互更加人性化,也讓用戶在駕駛過程中能夠更加專注于路況,提升了駕駛安全性。

“百模匯創(chuàng)大模型平臺,能夠靈活接入各方優(yōu)勢資源,快速調度車輛各項能力,為用戶提供更加智能、貼心的服務?!斌午硎荆骸鞍倌R創(chuàng)的本質是生態(tài)協(xié)作,既避免重復造輪子,又確保車企掌握核心調度權。希望智能座艙能比用戶更懂自己,提前準備好車上功能,讓用戶在駕駛中更加輕松自在”。

從功能落地到生態(tài)融合

截至2024年2月,百模匯創(chuàng)平臺已在極狐考拉、阿爾法T5等多個車型落地,累計功能調用超5100萬次,覆蓋智能對話、AI備車、文生場景等場景。代表性應用有AI心境空間:支持19類功能域、100+原子服務的語音調度,用戶可通過多輪對話定制個性化模式并保存至車機;而兒童交互優(yōu)化方面,針對極狐考拉用戶群體,模型識別兒童語音并切換適配回答模式,提升親子出行體驗。

“看到這些應用在車型上落地生根,并且受到用戶歡迎,我們覺得前期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斌午锌?。

作為國內首批開展 AI 大模型技術上車應用的企業(yè),北汽面臨內部質疑,但力排眾議,堅持實踐與思考相結合,在摸索中前行,積累了寶貴經驗。北汽在智能座艙 AI 化進程中深刻認識到,AI 大模型和智能技術帶來的變革是指數型爆發(fā)的,產品價值重心已從硬件本身轉向場景組合方案帶來的全新用戶感受。

談到未來計劃,笪琦表示,北汽將進一步升級平臺能力,一是端到端效率提升:通過引入MCP協(xié)議與端側輕量化推理,降低設備接入門檻;二是跨端擴展:支持智能手表、耳機等設備接入,構建“一腦多端”全場景覆蓋;三是車型普惠:將大模型能力延伸至越野車、出租車等多元產品線。 

生態(tài)共建:重構汽車產業(yè)價值鏈

大模型技術正推動汽車產業(yè)四大重構:軟件架構顆粒度細化、硬件預留彈性能力、用戶數據標簽深化、生態(tài)合作邊界拓展。智能座艙也正朝著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生態(tài)化的方向邁進。它將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工具的內部空間,而是成為集出行、娛樂、辦公、生活服務于一體的移動智能終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座艙將能夠更加精準地理解用戶需求,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同時,智能座艙將與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建設深度融合,實現無縫連接,為用戶帶來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體驗。

北汽在智能座艙AI化的實踐中,以用戶為中心,通過技術架構革新與生態(tài)協(xié)同,逐步實現從“功能驅動”到“意圖驅動”的跨越。通過百模匯創(chuàng)平臺,聯合頭部科技企業(yè)、初創(chuàng)團隊及城市服務商,打破生態(tài)孤島,構建“人-車-路-云”協(xié)同網絡,打通智慧城市服務(餐飲、醫(yī)療)、IoT設備及移動支付,實現“上車即服務”。 

“在智能汽車領域,我們要持續(xù)拓展生態(tài),海納百川,不斷探索前行,以滿足用戶對智能出行的不斷追求?!斌午鶊远ǖ乇硎荆逼麑⒗^續(xù)秉持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探索智能座艙 AI 化的未來,為用戶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出行生活。

分享到

xiesc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