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國之重器。

2018年年初,中興事件發(fā)生,敲響我國核心科技的警鐘。一時間,一場關于國產化芯片的討論就此展開。多位重磅專家提出,加強自主研發(fā),掌握核心技術,盡快實現芯片國產化迫在眉睫。

緊隨中興事件,中央政府采購網發(fā)布《2018-2019年中央國家機關信息類產品(硬件)和空調產品協議供貨采購項目征求意見公告》,明確增加一項“國產芯片服務器”類別,將龍芯、飛騰等國產自主CPU納入采購目錄,同時,要求入選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招標目錄的所有筆記本和臺式機,都必須預裝國產LINUX操作系統(tǒng)。

顯然,在信息安全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之后,特別是中興事件之后,我國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的步伐,從而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

存儲作為海量數據的存放與釋放窗口,存儲安全是信息安全最重要的一道門檻。在國產化道路上,存儲與CPU、操作系統(tǒng)同等重要。因此,在實施了CPU與操作系統(tǒng)的國產化替代之后,加速存儲的國產化替代,尤其是加速自主可控SSD主控芯片在國產黨政辦公系統(tǒng)中應用,是國家信息安全戰(zhàn)略有序推進的重要保障。

存儲國產化,時不我待

我們正迎來數據時代。?IDC發(fā)布的《數據時代2025》報告顯示,到2025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 163ZB,相比2016年增加了10倍。

數據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業(yè)紅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風險。數據泄露水平指數顯示,數據泄露量與日俱增,2018年上半年,每天有超過2500萬條數據遭到入侵或泄露,涵蓋醫(yī)療、信用卡、財務數據、個人身份信息等。最令人擔憂的是,泄露的數據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經過加密。

存儲介質作為如此龐大數據量的承載者,在這樣的背景下,安全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我國正在全力推進黨政信息化建設,《“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guī)劃》提出,到2020年,“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具有國際競爭力、安全可控的信息產業(yè)生態(tài)體系基本建立。信息化全面支撐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促進經濟社會均衡、包容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可以預計,將來,涉及黨政辦公的絕大部分數據都將運行在網絡之上,給人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數據泄露風險。因此,在黨政辦公信息化系統(tǒng),推進國產化存儲顯得尤為必要。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就曾在公開演講中表示,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的替代,不是在所有領域都有必要,但在網信這樣的關鍵領域非常有必要。

然而,不可忽視的現實情況是,自主可控的SSD主控芯片和固態(tài)硬盤并沒有在黨政辦公系統(tǒng)中得到有效普及,在國產黨政辦公系統(tǒng)中,幾乎所有硬盤設備都采用了國外主控芯片。更為重要的是,被視為國產替代工程的電子公文安全可靠應用中,整機硬盤部分仍然被國外企業(yè)把持,安全風險將持續(xù)擴大。

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道,一個互聯網企業(yè)即便規(guī)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因此,在CPU和操作系統(tǒng)納入國產計算機關鍵軟硬件政府采購目錄之后,采用自主可控存儲,從底層保障數據安全,已經成為建設網絡強國的必要條件。

“存儲國產化,時不我待?!币晃徊辉妇呙膶<冶硎尽?/p>

存儲國產化準備就緒

2014年,工信部印發(fā)《國家集成電路產業(yè)發(fā)展推進綱要》,提出組織實施安全可靠關鍵軟硬件應用推廣計劃,以重點突破、分業(yè)部署、分步實施為原則,推廣使用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集成電路、基礎軟件及整機系統(tǒng)。

在存儲領域,涌現出一批企業(yè)投入到自主可控存儲主控芯片和閃存芯片的研發(fā)中。與此同時,國家集成電路產業(yè)投資基金在存儲領域率先布局,投入上百億元資金,通過參與投資長江存儲和國科微,以存儲器芯片以及存儲器控制芯片牽引存儲上下游產業(yè)聯動。

以當今主流的存儲形態(tài)——固態(tài)硬盤SSD示例,SSD的三大核心分別是主控芯片、閃存芯片和固件算法。當前,我們在主控芯片、閃存芯片都已經具備國產化能力,并實現規(guī)模量產。

紫光,作為中國發(fā)展自主存儲芯片的急先鋒,通過收購武漢新芯科技成立長江存儲,專注3D NAND閃存的設計和制造。目前,長江存儲的32層3D NAND已經實現規(guī)模量產,正在大力研發(fā)代表先進生產力的64層3D NAND,預計今年實現量產。

國科微,2014年扎進存儲主控芯片領域,目前成功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K23系列SSD主控,已通過國測、國密雙重認證以及工信部賽寶實驗室的可靠性測試,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在長城、聯想、曙光、浪潮、同方、航天科工等國內整機品牌實現規(guī)模出貨。

而在固件算法領域,我國企業(yè)研發(fā)水平也走在了前沿??梢?,存儲產品已經完全具備國產化替代的能力。

不要讓價格成為國產化的攔路虎

既然存儲產品已經具備國產化替代能力,為何進展如此緩慢?究其原因,整機企業(yè)視價格為唯一標準,成為制約存儲國產化的最大障礙。

為了設計出一款芯片,企業(yè)往往要投下上億元乃至更多的研發(fā)經費,因此,芯片業(yè)內流傳一句行話“板凳要坐十年冷”。因此,在推進國產化的進程中,就價格而言,國內企業(yè)由于前期研發(fā)投入巨資,且規(guī)?;形闯尚停唐趦却_實無法在價格上與海外品牌抗衡。

雖然國家不斷從政策層面,尤其在價格上不斷上調,給予國產關鍵軟硬件適當的價格空間,以達到國產化的目的。但在整機層面,因政策缺乏強制性,整機企業(yè)并未將國產化的國家使命納入優(yōu)先考慮,這顯然與國家國產化政策與導向是背離的。

更進一步,經過前期巨大的研發(fā)投入,如果后期沒有產出繼續(xù)支撐運營,那么對于這些國產化企業(yè)來說,唯有黯然退出結局可以選擇。那么,上百億元的國家大基金投入,乃至企業(yè)的大手筆投入,到頭來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此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對于國產化軟硬件,很多人會質疑“難用”。這其實是一個必經過程。倪光南院士表示:“網信領域國產軟硬件的發(fā)展過程一般要經歷‘不可用——可用——好用’三個階段。

他進一步講道,十多年前,我們做出來的國產電腦一開始還是“不可用”階段,開機太慢,一杯咖啡喝完、一杯茶泡完,電腦都還處于開機狀態(tài)。但是,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可用”階段,并且向“好用”發(fā)展。雖然我們的國產化水平相比國外的Wintel還差一點,但是差的不那么多了。

因此,要給予國內自主研發(fā)的軟硬件足夠的“試錯”空間,一步步改進,用戶體驗自然提升了。

國外軟硬件好用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建立了成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因此,對于國內企業(yè)來說,唯有抱團取暖,兼收并蓄,才能實現長期發(fā)展。

目前,國內自主存儲廠商已經開始下大功夫做好生態(tài),和國內領先的整機廠商合作開發(fā)自主可控整機,同時,一些國產存儲主控企業(yè)正與龍芯、飛騰等國產CPU以及中芯國際等國內晶圓制造商合作,研發(fā)真正基于國產 IP、國內生產、國內封測的全國產化存儲主控芯片,從根源上保證安全可控。

屆時,天時地利人和,存儲國產化指日可待。

分享到

zhangnn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