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中國公司副總裁萬寧指出了全球數字信息量迅速膨脹和爆炸,已經超過了我們能提供的設備存儲容量。中國數字信息增長的速度比全球水平還要高,信息管理面臨挑戰(zhàn)。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介紹說,據估計,近幾年全國政務信息化的投入遠遠高于國信辦座談上公布的500億元。整個在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共享是最核心的問題之一。在政務信息化的過程中,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共享也是最難的問題之一。未來中國要進一步推動政務信息化,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共享也是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陳傳夫建議,應該制定《信息資源的增值利用法》,規(guī)范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并通過頒發(fā)信息資源增值利用許可證的方式,促進政府信息資源的二次增值。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提出了信息大國向信息強國轉變的六個創(chuàng)新,并分析了浙江地區(qū)中小企業(yè)自覺開發(fā)利用信息資源、形成行業(yè)網站聚集的現象,指出為中小企業(yè)提供市場信息是發(fā)揮信息資源作用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幫助眾多中小企業(yè)做小做活,形成產業(yè)群,其競爭力可以超過500強大企業(yè)。
北京信息產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徐祖哲列舉北京市軌道管理不統(tǒng)一、市政交通一卡通不通市政項目、學生優(yōu)惠公交卡還采用原始蓋戳方法、桶裝水質量監(jiān)控不力、各部門爭相發(fā)卡、各部門爭相設置收費終端等諸多現象,對北京市在信息化過程中不注意信息資源共享的問題進行了批評。
專家發(fā)言非常踴躍,一個專家引出話題,四五個專家插話討論的情景多次出現。我們的出路在哪里呢?EMC專家馬雋提出,信息資產管理要從“PPT”三個要素入手。這里的第一個P是指人(People),第二個P是指流程(Process),T是指技術(Technology)?!癙PT”是目前咨詢行業(yè)流行的一種分析方法。
用PPT分析法,也很容易抓住信息資產管理的問題所在。用EMC的觀點,首先要有大批的信息家;其次要設定新的流程,要深化以信息為中心、以信息服務為出發(fā)點的觀念,實現從管理數據到管理信息的轉變;第三是構建以信息為中心、以信息服務為出發(fā)點的信息基礎架構。
呼喚信息家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指出,“進入21世紀,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正式肯定了信息是一種資產。對此,EMC專家馬雋提出一個問題,固定資產管理要專門建立臺賬、有專管的人,會對每個固定資產貼上標簽。那么信息資產呢?也需要專門的人。這個角色,在國外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叫信息家(informationist)。
對信息家的描述如下:信息家對應于technologist(技術專家);信息家理解信息的來龍去脈,知道信息為什么而生,信息價值何在,如何用信息支撐業(yè)務;信息家能看到信息丟失、信息無法訪問,以及信息泄漏帶來的風險;信息家能夠洞察機會,將信息重新組織,或者把信息應用到新的業(yè)務,或者將它開放給合作伙伴、供應商,從而釋放現有信息的價值 ;信息家關心“為什么”,而不過多關心“怎么做”(“怎么做”是技術專家的事)。與信息家同時出現的另一個概念,是“首席架構師”。首席架構師的出現,使得CIO可以專心致志地負責信息。
可以說,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就是信息家,因為他們國內最早、最深入地關心信息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人群。但是,光有這少數的專家遠遠不夠。我們要從信息大國向信息強國轉變,需要數以萬計的信息家隊伍,需要理論研究、制度建設、信息規(guī)劃、實務操作等多個方面的信息家隊伍。每一個企業(yè)、機構和組織,都要有相當數量的信息家,就像它們都有相當數量的人負責設備、資金的管理一樣。
管存儲還是管信息?
信息價值和存儲設備的價值是差異很大的。尤其是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存儲設備的價格越來越低,現在一個500G的硬盤,只要800元。而信息的價值,變化幅度非常大,它不體現在數量上,而是體現在質上。例如銀行未公布的利率信息,可能只有幾個字節(jié),這幾個字節(jié)是非常重要的,而一般來講卻沒有人關注它,因為它太小了。
馬雋介紹說,EMC在做很多項目的時候,發(fā)現很多情況是,沒有人管信息,而是有人管存儲。管設備的人很多,甚至管數據的人都很多,但是對于信息的管理,無論是企業(yè)還是政府都沒有人管。
信息既然是資產,也應該向其它資產一樣,要設置一些人和一些流程去管理,而不只是管理存儲、管理數據。
根據IDC的調研,中國的數據量比全球增長還要快,2006年全球每年制造、復制出的數字信息量共計1610億GB,中國數字信息量為127.1億GB ,占全球信息量的7.9%;到2010年,全球數字信息量預計為9880億GB,而中國的數字信息量預計為900.5億多GB,占全球信息量的9.1%。2006-2010年,全球信息量增幅為6倍,而中國則高達7倍。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其它國家,信息增長量都已經超過了存儲設備的增長量。
EMC認為,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因為很多信息是不用的垃圾,是重復信息,刪掉就可以了。因此,需要對信息進行分級、分類,然后按照信息存儲、保護、優(yōu)化、利用的思路,對信息資產進行管理。
構建信息基礎架構
信息基礎架構這個概念很早就有,但它一直飄在空中,沒有人給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EMC在業(yè)界第一次嘗試對它加以闡釋。從根本上講,信息基礎架構是一種全新的、“以信息為中心”的方式方法,重點在于利用信息,產生價值。信息基礎架構是一系列產品、服務和最佳實踐的組合,用以實現信息的存儲、保護、優(yōu)化和利用,使人們充分開發(fā)信息價值,創(chuàng)造業(yè)務優(yōu)勢;同時,避免在信息管理過程中遇到的潛在風險,大大降低成本。
在“以信息為中心”的核心理念下,EMC集成、開發(fā)了一系列信息基礎架構技術,為客戶提供一整套的產品、服務和最佳實踐,幫助他們實現信息的存儲、保護、優(yōu)化和利用。
對信息家而言,只要理解信息基礎架構這個概念就可以了。如何構建信息基礎架構,首席架構師的事情。對首席架構師而言,也需要了解信息資產的理念,在構建信息基礎架構時,要以信息服務為核心,以應用為導向。
明確了要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就明確了信息基礎架構的設計方向。例如,針對“北京市政公交一卡通搞了五六年,沒有通一個市政項目”的問題,北京信息產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徐祖哲指出,市政府應該首先明確“一卡到底”的指導思想,按照這個指導思想,由市人大監(jiān)督,敦促各個部門共同完成。
總結一下,EMC對我國當前的信息資源管理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要以信息為中心,以信息服務為導向來構建信息基礎架構;二是要從信息存儲、保護、優(yōu)化、利用的角度,全方面考慮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問題;三是培養(yǎng)信息家隊伍,國外提出一個新詞叫信息家(Informationist),是專門管理信息資產,開發(fā)利用信息資源的人,中國需要大量的信息家,尤其是目前的CIO和IT經理人群要真正實現從技術專家向信息專家的角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