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技大學信息中心主任左志宏
“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這個定位有戰(zhàn)略高度,但落實起來卻大有學問。”左主任說。
首先,作為信息中心是否有足夠的話語權,這就關系到學校相關部門的配合問題,有些學校的工作重心是抓教學、抓科研,可能對信息化應用就不是那么重視;另外,從配套體制和考核要求來看,如學科評比、教學評比等,信息化占比有多大,這都直接影響到信息化工作的推進。
左志宏指出:“信息化部門不可能起到一個校辦的作用,也起不了這個作用。教學部門怎么可能把信息化作為首要,其本職工作首先是把科研做好,把科學做好,然后再去做信息化的工作,這是人之常情。”
有些所謂一把手工程,依靠校長、書記的職權強制推廣信息化,實質是給信息化部們帶來更大被動,試想如果教師、行政人員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時,被動接受信息化應用,抱怨就是經常出現的問題,就像足球成績不好,承擔責任的往往都是教練,信息化也是如此,不可能換老師、行政人員,惟有信息化部門承擔責任?!八哉嬲?strong>一把手工程,不是一把手親歷親為,而是在戰(zhàn)略上足夠重視,然后在經費、人員等方面支持到位就可以了?!?左志宏說。
信息中心正確的定位是本著協商方式來處理信息化的問題。如今電子科大學推廣信息化應用,教學、行政愿意傾聽信息中心的想法,愿意討論信息化如何跟教學、行政管理的工作進行結合,愿意一起解決問題。如此,當信息中心去調研的時候,他們會去密切配合,同時他們也加深了對信息化的理解,以網絡為例,作為基礎設施永遠都會出問題,因為有很多人使用,出現問題是正常的事情。如此,也就減少了無謂埋怨。
如今,借助調研、協商的工作方式,電子科技大學的行政、辦公等流程全部實現了信息化,業(yè)務應用成熟一個推動、應用一個,并不需要借助行政領導權威,生硬的進行推動。
智慧校園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經過多年發(fā)展,特別是“十二五”規(guī)劃,如今高校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都比較成熟了,基本應用也已經齊備,包括云計算在內,也都付諸使用了,以云儲存儲為例,在電子科技大學也已經使用了三年,每一位老師都配備了1TB的存儲空間,云計算是如此,類似數字媒體等應用全部運行在云計算的環(huán)境中,未來會有更多云計算資源可以提供給教職員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信息化建設、數字化校園其實都是面向業(yè)務來構建的,主要目的是解決信息化、數字化,把線下業(yè)務搬到線上, 這個過程基本順利。但盡管如此,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為此,電子科技大學希望能夠在十三五計劃期間,把這些問題解決掉。
據左志宏老師介紹,十三五計劃期間最重要的工作智慧校園建設。智慧怎么理解?什么是智慧,不同于面向業(yè)務構建的應用。智慧的核心在于感知,主動提供業(yè)務,而感知的基礎是數據,而數據來自各個業(yè)務應用平臺,要求跨部門、跨業(yè)務,以教職員工、學生為核心,主動提供知識和服務。
以人為核心的智慧校園建設,讓信息中心的價值彰顯。因為以往每個部門數據主要集中在業(yè)務系統(tǒng)里面,強制要求不同廠家、不同技術應用進行數據統(tǒng)一化,既不現實,也沒有這個必要。在此,信息中心技術人員的經驗和作用最為重要,必須通過技術手段對數據進行提取,根據需要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為教職工提供一體化服務,以協同辦公為例,以往涉及到跨部門,只能夠人工手動各個部門逐一蓋章,只能這樣干。如今,借助跨部門的協同應用,就會比較簡單,就是一個流程、審核的問題,因此深受教職員工、學生的歡迎,信息化切實提升了效率。
智慧校園的技術核心是建立統(tǒng)一的數據中心,服務器,存儲,網絡全部實現虛擬化,通過分布式,云計算的方式,確保業(yè)務的不間斷運行,這是智慧校園的核心。
以往,非虛擬化的應用環(huán)境,系統(tǒng)運維最怕就是峰值,突然來了峰值以后服務器的穩(wěn)定性和訪問速度都會收到影響,以選課為例,每年都要專配服務器,峰值過后,設備使用的效率就很低。通過采用虛擬化方式,以及負載均衡分配,就降低可對硬件設備的依賴。以電子科技大學選擇的A10 Networks的Thunder HVA負載均衡解決方案為例,它能夠實現真正的硬件虛擬化解決方案,每臺設備可以提供8個底層隔離的vThunder虛擬機,這些虛擬機可以單獨劃分CPU核心和內存,可以分別安裝不同的軟件版本,可以獨立重啟或者關機而不會影響其他的虛擬機,當一臺虛擬機處于高負載狀態(tài)時,其他虛擬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從而大大加強了業(yè)務的穩(wěn)定性。
小結
電子科技大學的經驗表明,信息中心正確的定位,以及特有的溝通和工作方式,為信息化應用的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以虛擬化、負載均衡、云計算技術為基礎,以人為核心的跨部門、跨平臺的數據應用,將是當今信息化應用的關鍵。
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方面,特別MOOC(慕課)方面,國內現有的有制片人、導演參與的專門拍攝的方式,與MIT所采用的課堂實拍的模式相比較,效果和差異還有待比較,但無論如何,以人為核心的現代信息化應用將引領教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