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截至2012年9月底,全國各地又有山東省云計算中心、東莞云計算中心、惠州云計算中心等19個云計算中心建成。
至此,全國共擁有云計算117家。其中,政府主導建設的云計算中心為72家,占比61.54%。
大肆投資引發(fā)產能過剩隱憂
從表1不難看出,僅上海、揚州、北京、天津、呼和浩特、哈爾濱、濟南、成都、重慶、長春等地,在一年之內就建設了超過兩家的云計算中心。
部分地區(qū)重復建設已經漸趨嚴重。
從2011年至2012年各地的投資情況來看,五大試點城市所在省份的云計算規(guī)劃投資總額開始趨穩(wěn),取而代之的是中部和西北部一些省市的云計算投資規(guī)劃開始猛增。其中,重慶、內蒙古、黑龍江三地的云計算規(guī)劃投資占比最大,分別為26%、18%、12%。
這引發(fā)了眾多業(yè)者的憂慮。“這絕對會形成云計算中心的過剩。”微軟大中華區(qū)首席云計算戰(zhàn)略官謝恩偉表示,根據電力的使用效率、人力資源、采購成本等方面的計算,云計算中心必須要有超過10萬臺的服務器使用率,才能形成經濟效益。
以成都云計算中心為例,據其一位負責人介紹,該云計算中心擁有全國第六的計算能力,可以達到200萬億次/秒。目前,該中心的營業(yè)收入主要來自成都市政府定期定量采購的,包括電子政務服務個企業(yè)服務兩個方面。其中,司法、交管、社保、食品安全監(jiān)督、中藥材監(jiān)管等資料、數據托管占據了絕大部分(每年1998萬元),而企業(yè)級用戶僅長虹等少數幾家。從利用率來看,截至2012年上半年為止,利用率僅為15%。該負責人承認,投入產出比確實比較低。
成都云計算中心是國內最早建設的一批云計算中心之一,建成于2009年12月。有著三年發(fā)展時間的成都云計算中心尚且如此,其它云計算中心的利用率可想而知。
而在華南地區(qū)備受關注的深圳云計算中心,總投資12.3億元,擁有20PB的超大存儲量,1271萬億次/秒的峰值計算能力。據該中心法人代表徐曉東介紹,當前該中心已經跟 大學、東北大學、先進設計院、比亞迪、深圳市社保局、教育局、氣象局等60多家機構與企業(yè)達成了合作關系。
但據業(yè)內知情人士透露,該中心一期項目的利用率也不足20%。這跟中心每天電費17萬、每天運營費用56萬、每年運行費用1.4億元的支出相比,收入支出比例懸殊。該中心的一位負責人也表示,未來三年,中心根本無法達到自負盈虧的預期目標。
更為不幸的是,部分云計算中心不但得跟同城云計算中心進行競爭,還得跟傳統的IDC數據中心血腥拼殺。
據GIII截至2012年6月的調研結果顯示,我國擁有傳統的或者正向云計算中心轉型的IDC數據中心59萬家,這些數據中心當前的利用率大概為60%到70%。
利用率的不足使得IDC數據中心一邊進行同業(yè)競爭,一邊也拿新興的云計算中心開刀,希冀通過搶奪該方面的市場,來滿足自身的高負荷運轉。IDC數據中心已有比較成熟的客戶源,基于數據遷移的難度,一般客戶不太可能轉向云計算中心。從競爭優(yōu)勢來看,IDC數據中心有著比較成熟的運維能力,也更受用戶信任。
而據GIII的市場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國的云計算中心利用率僅為9.18%。到2015年,該數據預計將增長到32%,云計算中心過剩的隱患已經非常明顯。
“政府投資大量的云計算中心,一方面將與原本利用率并不高的IDC中心形成競爭;另一方面,政府自建自營的云計算中心利用率更低,未來依靠財政補貼生存的概率十分高。”一位正處于從傳統IDC數據中心向云計算中心轉型的企業(yè)負責人表示。
據悉,一個課題組已經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針對云躍進的調研報告。該報告建議,對數據中心的建設進行集中管理,以避免重復建設。
價格戰(zhàn)將啟?幸OR不幸?
產能過剩意味著更劇烈的競爭。從云計算中心當前及預期利用率不足的預測來看,未來在云計算中心方面引發(fā)行業(yè)洗牌及價格戰(zhàn)的情況,已經不可避免。
受“計算靠近存儲”的規(guī)則影響,重復建設云計算中心地區(qū)的競爭將更為激烈,一些技術實力相對弱的云計算中心最終倒閉,似乎已經難以避免。
近兩月來,坊間就傳聞,太湖云計算中心因收入比過低已經難以維系,將被安徽某大型國企收購。雖然該信息暫時還無法證實,但無風不起浪,過剩、競爭等因素導致的利用率過低問題,將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伴隨著云計算中心的發(fā)展。
例外的是,對于相關企業(yè)和用戶來說,產能的過剩意味著價格戰(zhàn),意味著能夠用更低的價格買到同等數量、品質、價值的產品。
對于相關企業(yè)來說,這或許也是種幸運:既然過剩,那就便宜地利用吧,未必再需要自建云計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