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亞馬遜沃爾瑪:三大巨頭的大數(shù)據瓜葛
虎嗅網 發(fā)表于:13年04月23日 15:45 [轉載] 渠道在線
《連線》雜志(臺灣版)最新制作了一期大數(shù)據特刊,其中涉及到三家零售公司。這三家公司很有代表性:ZARA,一家發(fā)家于線下的快時尚品牌商;亞馬遜,電商巨頭;沃爾瑪,全球最大的傳統(tǒng)零售企業(yè)。
這組報道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它們是怎么利用大數(shù)據的:ZARA運用大數(shù)據讓自己既有的快時尚模式如虎添翼;亞馬遜實現(xiàn)基于大數(shù)據的精準營銷;沃爾瑪分析社交網站海量數(shù)據上顯露的消費者偏好與需求。
它們在三個方向上的實踐樣本也許對很多中國零售企業(yè)有所啟發(fā)。以下內容主要由虎嗅根據該報道編輯而成:
ZARA
Zara平均每件服飾價格只有LV的四分之一,但是,打開兩家公司財報,Zara稅前毛利率比LVMH集團還高,達到23.6%。
把消費者聲音化成數(shù)字
走進店內,柜臺和店內各角落都裝有攝影機,店經理隨身帶著PDA。當客人向店員反映:“這個衣領圖案很漂亮”、“我不喜歡口袋的拉鏈”,這些細微末節(jié)的細項,店員向分店經理匯報,經理通過Zara內部全球資訊網絡,每天至少兩次傳遞資訊給總部設計人員,由總部作出決策后立刻傳送到生產線,改變產品樣式。
關店后,銷售人員結帳、盤點每天貨品上下架情況,并對客人購買與退貨率做出統(tǒng)計。再結合柜臺現(xiàn)金資料,交易系統(tǒng)做出當日成交分析報告,分析當日產品熱銷排名,然后,數(shù)據直達Zara倉儲系統(tǒng) 。
收集海量的顧客意見,以此做出生產銷售決策,這樣的作法大大降低了存貨率。同時,根據這些電話和電腦數(shù)據,Zara分析出相似的“區(qū)域流行”,在顏色、版型的生產中,做出最靠近客戶需求的市場區(qū)隔。
以線上店為實體店的前測指標
2010 年秋天,Zara一口氣在六個歐洲國家成立網絡商店,增加了網絡巨量資料的串連性。次年,分別在美國、日本推出網絡平臺,除了增加營收,線上商店強化了雙向搜尋引擎、資料分析的功能。不僅回收意見給生產端,讓決策者精準找出目標市場;也對消費者提供更準確的時尚訊息,雙方都能享受大數(shù)據帶來的好處。分析師預估,網絡商店為Zara至少提升了10%營收。
此外,線上商店除了交易行為,也是活動產品上市前的營銷試金石。Zara通常先在網絡上舉辦消費者意見調查,再從網絡回饋中,擷取顧客意見,以此改善實際出貨的產品。
Zara 將網絡上的海量資料看作實體店面的前測指標。因為會在網絡上搜尋時尚資訊的人,對服飾的喜好、資訊的掌握,催生潮流的能力,比一般大眾更前衛(wèi)。再者,會在網絡上搶先得知Zara資訊的消費者,進實體店面消費的比率也很高。Zara選擇迎合網民喜歡的產品或趨勢,果然在實體店面的銷售成績,依舊亮眼。
這些珍貴的顧客資料,除了應用在生產端,同時被整個Zara所屬的英德斯(Inditex)集團各部門運用:包含客服中心、行銷部、設計團隊、生產線和通路等。根據這些巨量資料,形成各部門的KPI,完成Zara內部的垂直整合主軸。
Zara推行的海量資料整合,獲得空前的成功,后來被Zara所屬英德斯集團底下八個品牌學習應用?梢灶A見未來的時尚圈,除了臺面上的設計能力,臺面下的資訊/數(shù)據大戰(zhàn),將是更重要的隱形戰(zhàn)場。
有了大數(shù)據還要迅速回應、修正與執(zhí)行
H&M一直想跟上Zara的腳步,積極利用大數(shù)據改善產品流程,成效卻不彰,兩者差距愈拉愈大,這是為什么?
主要的原因是,大數(shù)據最重要功能是縮短生產時間,讓生產端依照顧客意見,能于第一時間迅速修正。但是,H&M內部的管理流程,卻無法支撐大數(shù)據供應的龐大資訊。H&M的供應鏈中,從打版到出貨,需要三個月左右,完全不能與Zara兩周相比。
因為H&M不像Zara,后者設計生產近半維持在西班牙國內,而H&M產地分散到亞洲、中南美洲各地?鐕鴾贤ǖ臅r間,拉長了生產的時間成本。如此一來, 大數(shù)據即使當天反映了各區(qū)顧客意見,無法立即改善,資訊和生產分離的結果,讓H&M內部的大數(shù)據系統(tǒng)功效受到限制。
大數(shù)據運營要成功的關鍵,是資訊系統(tǒng)要能與決策流程緊密結合,迅速對消費者的需求作出回應、修正,并且立刻執(zhí)行決策。
亞馬遜
如果是你是手邊正計劃新品上市的營銷人員,或者你是廣告代理商,以下哪家公司的資料聽起來最有價值?最可能幫忙“賣出”?是對消費者人際網絡了如指掌的 Facebook?是對網絡用戶搜索軌跡巨細靡遺的Google?還是擁有真實消費記錄、還能據以推測未來購物欲望的亞馬遜?
正在醞釀的廣告策略
此前亞馬遜并未大張旗鼓推展廣告業(yè)務,直至去年年底,有報道指出,亞馬遜即將推出實時廣告交易平臺,從而向Facebook和谷歌發(fā)起挑戰(zhàn)。這個實時廣告交易平臺又稱“需求方平臺”(Demand Side Platform,DSP),可以讓廣告與目標消費者相遇。廣告商可以在“需求方平臺”上競標網站的閑置廣告空間,而競標標的包括廣告版位,以及符合特定條件的消費者。
“亞馬遜過去全神貫注于商品銷售,如今才開始注意唾手可得的廣告商機。”comScore分析師利普曼說,流量如此龐大,亞馬遜實在沒有放棄廣告市場的道理。
亞馬遜開發(fā)的那個需求方平臺可以“協(xié)助廣告商接觸網路上的眾多用戶,同時也幫助客戶迅速找到想購買產品的相關資訊”,“需求方平臺”概念雖非亞馬遜首創(chuàng),但以豐富資料為后盾,競爭局面將被改寫。
OwnerIQ廣告公司執(zhí)行長海貝格說,“想在媒體大戰(zhàn)中勝出,就得找到廣告商有意接觸的消費族群。”
亞馬遜全球業(yè)務副總裁烏施奈德受訪時指出,亞馬遜與廣告商分享的資訊有兩類,一是依用戶網路行為所做的通用分類,例如熱衷時尚、喜愛電子產品、身份為母親、愛喝咖啡等,二是用戶的商品搜尋記錄。至于消費者的實際購物資料,亞馬遜似乎尚未列入分享。
廣告商即使無法得知實際消費記錄,能了解潛在顧客的商品搜尋記錄,也夠誘人了;亞馬遜如果全力進軍網路廣告市場,仍可能大大改變產業(yè)生態(tài)。
據虎嗅此前報道,投資銀行Robert W. Baird & Co估計,亞馬遜2012年的廣告收入約為5億美元。而根據這篇報道透露的信息,亞馬遜2013年的廣告收入將達10億美元。這會成為亞馬遜未來幾年內營收增長的新動力,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是亞馬遜各項業(yè)務中利潤率最高的業(yè)務之一。
沃爾瑪
2011年,沃爾瑪電子商務的營收僅是亞馬遜的五分之一,且差距年年擴大,讓沃爾瑪不得不設法奮起直追,找出各種提升數(shù)字營收的模式。最終,沃爾瑪選擇在社交網站的移動商務上放手一搏,讓更大量、迅速的資訊,進入沃爾瑪內部銷售決策。沃爾瑪?shù)拿繌堎徺I建議清單,都是大量資料運算而出的結果。
2011 年4月,沃爾瑪以3億美元高價收購了一家專長分類社群網站Kosmix。Kosmix不僅能收集、分析網絡上的海量資料(大數(shù)據)給企業(yè),還能將這些資訊個人化,提供采購建議給終端消費者(若不是追蹤結帳資料,這些細微的消費者習慣,很難從賣場巡邏中發(fā)現(xiàn))。這意味著,沃爾瑪使用的大數(shù)據模式,已經從“挖掘”顧客需求進展到要能夠“創(chuàng)造”消費需求。
“沃爾瑪本身就是一個海量資料系統(tǒng),適用各種商業(yè)上的分析行為,它龐大的綜合功能,把資訊應用提升到新的境界。”沃爾瑪資訊中心副總經理特瑞爾指出。作為世界最大的零售業(yè)巨人,沃爾瑪在全球超過200萬名員工,總共有110個超大型配送中心,每天處理的資料量超過10億筆。由于資料量過于龐大,沃爾瑪?shù)拇髷?shù)據系統(tǒng)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做出每一筆決定前,將執(zhí)行成本降到最低,并且創(chuàng)造新的消費機會。
Kosmix為沃爾瑪打造的大數(shù)據系統(tǒng)稱做“社交基因組(Social Genome)”,連結到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體。工程師從每天熱門消息中,推出與社會時事呼應的商品,創(chuàng)造消費需求。分類范圍包含消費者、新聞事件、產品、地區(qū)、組織和新聞議題等。同時,針對社交網絡快消息流的性質,沃爾瑪內部的大數(shù)據實驗室專門發(fā)展出一套追蹤系統(tǒng),結合手機上網,專門管理追蹤龐大的社交動態(tài),每天能處理的資訊量超過10億筆。
“社交基因組”的應用方式五花八門。舉例來說,沃爾瑪實驗室內部軟件能從Foursquare平臺上的打卡記錄,分析出在黑色星期五,不同地區(qū)消費者最常購買的品項,然后,針對不同地區(qū)送出購買建議。
沃爾瑪電子商務總監(jiān)拉詹曼分析,F(xiàn)acebook和Twitter上的力量龐大到難以想像,“我們如果能透過社交網站的大數(shù)據,掌控消費者行為,我們就能以此重新定義消費的方式。”
這,是不是就是傳阿里試圖入股新浪微博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