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事件被業(yè)內視為國產GPU發(fā)展的分水嶺。兩家均成立于2020年的企業(yè),作為國產GPU“四小龍”成員(另兩家為壁仞科技和燧原科技),在經歷五年技術攻堅后,同步邁入資本化新階段。
文字編輯|宋雨涵
1
國產GPU迎來關鍵節(jié)點
技術突圍與生態(tài)困局
2025年6月30日注定載入中國半導體史冊。上交所官網顯示,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和沐曦集成電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創(chuàng)板IPO申請同時獲得受理。
摩爾線程80億元的募資規(guī)模不僅是當日五家受理企業(yè)之最,更創(chuàng)下2025年科創(chuàng)板在審項目募資新高。
招股書揭示了國產GPU企業(yè)驚人的成長軌跡:摩爾線程營收從2022年的0.46億元飆升至2024年的4.3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08.44%;沐曦更以超常規(guī)速度發(fā)展,從2022年僅42.64萬元營收躍升至2024年的7.43億元,三年增長近兩千倍。
高增長背后是巨量研發(fā)投入,這種投入反映了GPU行業(yè)的技術壁壘——硬件設計復雜度高,軟件生態(tài)構建更難。
摩爾線程在招股書中41次提及英偉達,表明在資金實力和CUDA生態(tài)方面存在差距。沐曦則指出,中國GPU市場長期被國外巨頭占據,國產替代面臨技術標準適配和用戶習慣遷移的障礙。多位半導體行業(yè)人士表示,AMD、英特爾等國際巨頭也難以改變英偉達的市場地位,國產廠商面臨挑戰(zhàn)。
2
雙雄并立,目標一致
打響技術突圍戰(zhàn)
■ 摩爾線程:全功能GPU的“中國方案”
創(chuàng)始人張建中曾擔任英偉達全球副總裁及中國區(qū)總經理,其團隊憑借對GPU生態(tài)的深刻理解,率先提出“全功能GPU”技術路線。核心架構MUSA(Moore Threads Unified System Architecture)實現單芯片支持AI計算、圖形渲染、物理仿真三大功能,覆蓋從芯片、板卡到集群的完整解決方案。其消費級顯卡MTT S80以英偉達RTX 3060三分之一的價格,實現相近性能,在年輕用戶中建立品牌認知;數據中心產品MTT S4000則通過千卡集群效率超越國外同代系產品,成為智算中心首選。
■ 沐曦:自主IP的“硬核突圍”
以AMD基因團隊為核心,沐曦聚焦數據中心市場,從通用計算(GPGPU)切入,逐步擴展至圖形渲染。其旗艦產品曦云C系列訓推一體芯片采用全自研GPU IP、指令集和架構,在單卡性能、集群穩(wěn)定性及生態(tài)兼容性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截至2025年Q1,沐曦GPU累計銷量超2.5萬顆,覆蓋國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及商業(yè)化智算中心,成為科學計算、基因測序等領域的核心算力底座。
■ 目標共識:打破國際壟斷
盡管路線不同,但兩家企業(yè)均以替代國際巨頭為目標。摩爾線程通過“硬件+軟件+生態(tài)”全棧布局,試圖構建中國版英偉達;沐曦則以自主IP為根基,擺脫對外部技術授權的依賴。這種差異化競爭策略,既避免了同質化內耗,又形成對國際市場的合力沖擊。
三、國產GPU“四小龍”
除了摩爾線程和沐曦之外,壁仞科技和燧原科技也都處于上市輔導階段,他們合稱“國產GPU四小龍”。國產GPU企業(yè)如此密集沖刺IPO,絕非偶然。2018至2020年四家企業(yè)先后成立。經過5-7年的發(fā)展,他們的產品逐步成熟,經過多代產品迭代,技術指標不斷提升。也與大模型公司、數據中心等客戶建立起合作關系。
公司 | 創(chuàng)立時間 | 技術路線 | 代表產品 | 最新進展 |
摩爾線程 | 2020年6月 | 全功能GPU | MTT S80顯卡、KUAE智算集群 | 科創(chuàng)板IPO受理,千卡集群落地 |
沐曦 | 2020年9月 | 三系列并行 | 曦云C500訓推芯片 | 科創(chuàng)板IPO受理,累計銷量超2.5萬顆 |
壁仞科技 | 2019年 | 通用GPU | BR100系列 | 港股IPO籌備中 |
燧原科技 | 2018年 | AI專用芯片 | 云燧i20推理卡 | 上市輔導階段 |
摩爾線程以全功能GPU為核心,構建起覆蓋AI計算、圖形渲染、視頻編解碼的完整生態(tài)。其自主研發(fā)的MUSA架構集成四大引擎,MTT S80顯卡單精度浮點算力直逼英偉達RTX 3060,千卡集群效率更超越國際同代產品。在AI大模型訓練領域,摩爾線程KUAE夸娥智算中心已支持DeepSeek 671B全模型推理,成為首個實現FP8精度的國產GPU,顯著降低大模型訓練成本。
壁仞科技則以算力性能刷新行業(yè)標桿。其BR100芯片峰值算力達1000TFLOPS,創(chuàng)下全球通用GPU算力紀錄,較英偉達A100提升3倍。更值得關注的是,壁仞科技通過異構GPU協同訓練方案,實現產品規(guī)?;涞?,BR100系列已部署于多個國家級智算中心,并與中國移動等巨頭合作推進AI PC與千卡訓練集群建設。
燧原科技深耕云端AI算力,其“邃思2.0”芯片單精度算力達160TFLOPS,支撐百億參數大模型訓練。通過自研“馭算”AI軟件平臺兼容主流框架,客戶遷移成本降低70%,在金融風控、智慧醫(yī)療等垂直行業(yè)市占率突破60%。燧原與騰訊聯合打造的智算中心,更成為國產算力替代的標桿案例。
沐曦科技則在HPC領域實現彎道超車。采用Chiplet技術的曦云C系列芯片,以14nm工藝實現7nm級性能,功耗降低40%。其千卡集群已支撐北京智源研究院完成千億參數MoE大模型訓練,曦思N100推理卡更在智慧城市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4
千億市場的誘惑與枷鎖
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
工信部規(guī)劃顯示,2025年中國算力規(guī)模將超300 EFLOPS,智能算力占比需達35%。市場研究機構預測,中國GPU市場規(guī)模同年將突破1200億元,三年增長近50%。
三大運營商近期拋出300億元AI服務器采購大單,國產芯片占比顯著提升。
政策東風強勁。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明確支持半導體產業(yè),GPU被列為關鍵核心技術。而美國制裁反而加速國產替代——2023年10月,壁仞科技和摩爾線程被列入實體清單;2025年1月美國發(fā)布對華晶圓代工限制新規(guī),卡住先進制程芯片制造。
繁榮背后暗藏隱憂。摩爾線程招股書中41次提及英偉達,凸顯軟件生態(tài)的鴻溝。沐曦坦承:“中國GPU市場長期被國外巨頭占據,國產替代面臨技術標準適配和用戶習慣遷移的障礙?!?/p>
硬件差距同樣明顯。沐曦曦思N100算力僅英偉達A100的四分之一(INT8 160TOPS)。而英偉達已進入4nm時代,國產GPU仍以7nm/14nm為主。
但不管怎么樣,國產GPU企業(yè)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與潛力,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態(tài)的逐步完善,它們有望在未來縮小與國際巨頭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