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生活中,情緒已經在許多我們不知情的狀況下幫我們做了決策。就以前面假設的例子,如果換作我,可能我不會去責怪一個有誠意卻暫時無法幫助我的人,卻有可能拒絕一個正在幫助我卻顯得極為不情愿的人。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評判他人的時候,往往關注的重點并不完全是他人付諸的行動,還包含有他人的態(tài)度,甚至,有些情況下,人們會將幾乎全部注意力放在關注他人的態(tài)度上,人們的深層意識里會認為,對方所呈現(xiàn)的態(tài)度和情緒是來自于深層意識信息,它能代表對方真實的動機,而他人的動機是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如果他人的動機不被我們信任,情緒的自我保護機制就會開始運作——可能會選擇寧肯不要對方幫忙,也要保證自己沒有風險。
但相反的是,人們在做自我評判的時候,卻往往只關注自己采取的行動,也就是說,換作我是那個極不情愿卻又幫助了客戶的人,我評判自己的標準往往不是我的態(tài)度,而是“我已經幫了你!”這仍然源自情緒天生的保護機制,這樣的機制會首先搜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jù)來自衛(wèi),于是,人們便迅速找到利于辯護自己的事實依據(jù)——我做了什么?
常常矛盾的爆發(fā)就源自此間的差別。你的工作生活中是否也有類似的狀況?這些情境告訴我們,在他人眼中,我們一定不是單純的行動者,我們同時還是情緒的傳達者,而情緒是他人解讀我們的態(tài)度和動機的密碼,也是我們與他人建立感情的基礎,行動和態(tài)度加在一起成為他人評判我們的綜合因素,也是他人決定以何種方式回應我們的前提。
以上分析正是我們今天內容的重點——什么是高情商的行動?怎樣做好“感情用事”?正常智商的人們都具備思考的能力,但在被要求“理性”的辦公環(huán)境里,我們常常著重關注自己的行動——做了什么。而事實上,人們并不會單純以外在行動來衡量一個人,這是因為我們的情緒與思考同屬一個大腦運作系統(tǒng)的緣故。
真正的高情商是要求我們把感覺和想法都考慮在內去影響行動,運用正確的態(tài)度、行動去實現(xiàn)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