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象限里的都是誰,是不是絕大部分都很陌生?對,我也很陌生。
大概數了數,一共分四類:
一類是以IBM為代表的這種IT硬件廠商;
一類是AT&T、Savvis(CenturyLink的子公司)這種電信運營商相關的;
一類是專門搞IDC機房的生意的;
最后,還有一類是搞互聯網電商生意的,只有一家,叫亞馬遜Amazon。
能把這四類聚集在一起的,也是沒誰了,當時的關鍵詞是托管服務,服務商在服務器上裝上Hypervisor,創(chuàng)建虛擬機在網上交付,是現在云主機的雛形,服務類型非常單一。
此時的魔力象限圖一共有15家企業(yè),而且每個象限都大體均勻分布著三四家企業(yè)。
這一年,國內的云計算市場正式起航,以互聯網公司為主,比如阿里和新浪,阿里的叫阿里云,新浪發(fā)布了一個叫SAE的應用運行引擎,是國內較早探索云計算市場的先驅式企業(yè)。
2010年:托管類服務為主
這是2010年的Gartner魔力象限,遺憾的是全網都沒有完整的圖片,所以不知道魔力象限圖的具體名字叫什么。
但是,考慮到象限里的參與者跟2009年重合度比較高,所以,大概率魔力象限還是叫《網站托管與托管云系統(tǒng)基礎設施服務(按需)魔力象限》。
2010年的領導者象限的是仍是以電信運營商之類的托管服務提供商為主,整個魔力象限圖的關鍵詞也是托管服務提供商,我們熟悉的IBM從領導者象限里退出了。
此時的魔力象限圖一共有20家企業(yè),而且每個象限都大體均勻分布著四五家企業(yè),與2009年相比,市場更擁擠了,而且完全看不出來誰能突出重圍。
看2010年的魔力象限圖,就像看北京地鐵早高峰,人有很多,很擠,但(大部分)都不認識。
國內市場上,出現互聯網公司又跳出來了一家新的云服務商,叫騰訊云,直到2013年才正式對外提供服務。
2011年:自服務開始崛起
2011年的魔力象限沒顯示具體名字,但一篇博文顯示,魔力象限一分為二,其中一個的名字叫做《Magic Quadrant for Public Cloud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也就是常說的IaaS魔力象限圖,這個名字延用到了2019年,2020年又有修改。
雖說是一分為二,舊的魔力象限強調托管服務器,新的魔力象限強調自服務能力。
所謂自服務就是用戶自行注冊賬號,自行申請資源,自行付費就能使用,它帶來的變化是非常巨大的,從此以后,IT管理開始強調使用體驗。
由于魔力象限圖的名字變了,對應著,魔力象限中參與者的位置與2010年相比,也發(fā)生了許多變化。
領導者象限大變天,AT&T和Rackspace退出魔力象限。
做電商的Amazon亞馬遜進入領導者象限的最右上角,而且更名為Amazon Web Services(亞馬遜云科技),一家電商公司的云服務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云服務廠商。
此時的魔力象限中一共有20家企業(yè),利基象限最為擁擠。
2012年:電信運營商的云開始式微
2012年,亞馬遜云科技在領導者象限的位置更進一步,而且原來的領導者在領導者象限的位置岌岌可危,隨時可能掉出去的樣子。
此外,國內朋友比較熟悉的RackSpace、Virtustream的位置也在下降,此外,許多托管服務為主的服務商的位置也在逐步下降。還有,戴爾為什么會出現在左下角呢?
此時的魔力象限圖一共有15家企業(yè),雖然亞馬遜云科技作為標桿處于最右上角,但Gartner仍舊認為原有的一些服務商,在一些方面仍有向領導者象限發(fā)起挑戰(zhàn)的可能。
國內市場上,出現了四個新玩家:UCloud、青云、百度云和天翼云,其中,百度云最早應該叫BAE,百度應用引擎,做的跟新浪的SAE一樣,都是PaaS為主。
當時,國外市場上谷歌做的叫GAE,谷歌的APP引擎,它可以提供限量的免費資源,我試著創(chuàng)建了幾個APP,算是筆者薅云計算羊毛的一個開始。
2013年:領頭羊開始一騎絕塵
2013年的魔力象限就有點過分了,領導者象限只剩下亞馬遜云科技和CSC了,而CSC的位置勉強剛進入了領導者象限,此時的領導者象限好像是專門為亞馬遜云科技定制的包間。
2013年,軟件巨頭微軟開始入局,入局當天幾乎是直接承包了遠見者象限(右下角),很明顯,有操作系統(tǒng)和虛擬化軟件的廠商做起云來有先天優(yōu)勢。
此時的魔力象限圖一共有15家企業(yè),亞馬遜云科技的領導地位毋庸置疑。
值得注意的是,Gartner也開始懷疑原有的托管服務商是否有向領導者象限發(fā)起挑戰(zhàn)的能力,從上圖可見,Gartner主要懷疑其執(zhí)行能力(縱坐標)跟不上。
2014年:公有云雙雄爭霸
2014年,亞馬遜云科技仍是領導者象限最右上角的存在,CSC退出之后,微軟進來了,IBM憑借收購SoftLayer,也進入了遠見者象限。
仔細一看,谷歌谷老師也出現在了遠見者象限,而VMware和HP(惠普)也進入了公有云市場,都出現在了利基象限,雖然后來證明這兩家只是曇花一現一樣的存在。
此時的魔力象限雖然數量上仍舊是15,但Gartner不認為誰有能力可以作為挑戰(zhàn)者,挑戰(zhàn)者象限首次為空。
而遠見者象限擁擠了起來,新玩家也多了起來,看來,是公有云的這塊市場還是太誘人了。
這一年,在中國,金山云也正式上線了。
2015年:利基象限依舊擁擠
2015年,領導者象限的還是亞馬遜云科技穩(wěn)穩(wěn)的坐在右上角,跟隔壁的微軟面面相覷,遠遠的看著彼此,上下對峙。
此時的云計算市場趨于成熟,電信運營商、托管服務商都普遍回到了利基象限,挑戰(zhàn)者象限第二次空窗。
而遠見者象限也所剩無幾,要么硬件實力過硬,要么軟硬實力都過硬才能留下來。
此時的魔力象限的企業(yè)數量仍舊維持在15家,但主要還是在利基者象限,此時的利基者象限手留著許多魔力象限的老面孔。
在中國,一家通信巨頭兼IT廠商兼手機廠商華為開始籌備公有云,不過直到2017年才算正式發(fā)力。
2016年:利基象限亟待破局
2016年,亞馬遜云科技連續(xù)第6年排名領導者象限的最右上角。微軟在領導者象限繼續(xù)追,微軟之后則出現了明顯的斷檔,能看得見,谷歌正在向領導者象限發(fā)起沖鋒。
收購了SoftLayer的IBM,VMware以及Virtustream又再次退回利基象限。
此時的魔力象限僅有10家企業(yè),減去了五家之后,玩家仍是以利基象限為主,市場亟待破局。
在中國,京東云上線了。
2017年:托管類服務商最后的倔強
2017年,亞馬遜云科技連續(xù)第7年處于領導者最右上角的位置,微軟在領導者象限位置也有所跌落。
阿里云和數據庫巨頭Oracle也首次入圍魔力象限,都處于遠見者象限。
其實,隨著過去幾年包括大數據、云計算、IoT、機器學習等技術的不斷涌現,用戶對于多樣化云服務的需求也逐漸增多,公有云已經不再是以提供資源為主,而是需要提供各種即服務,這意味著以托管能力為主的資源型服務并不能代表云的發(fā)展趨勢了。
于是就有了2018年。
2018年:公有云巨頭時代
2018年,魔力象限再次迎來一次大變革,電信運營商、IDC業(yè)務企業(yè)都全部離場,亞馬遜云科技依然堅挺在最右上角,繼續(xù)跟微軟面面相覷,同時又忍不住打量剛進來的谷歌。
這一年,阿里云,Oracle和IBM重新回到了利基者象限,遠見者和挑戰(zhàn)者象限空蕩蕩,整個魔力象限圖都異常的清凈。
從此時開始,魔力象限基本是以互聯網公司和老牌科技巨頭為主的時代,魔力象限圖也可稱之為云巨頭魔力象限圖。
2018年,中國又出現了一家新的云服務商,它就是背靠平安集團的平安云。
2019年:過渡的一年
2019年的魔力象限圖跟2018年基本沒什么變化,難免讓人懷疑Gartner分析師有劃水的嫌疑。
2020年:鮮有新玩家入圖
2020年,可能是Gartner分析師聽到了許多質疑他們劃水的聲音。
于是,Gartner分析師索性將IaaS魔力象限圖的名字改成了云基礎設施和平臺服務魔力象限圖(Cloud Infrastructure and Platform Services-CIPS),在原有云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加入了平臺的部分。
同時,Gartner分析師在2019年的基礎上,新增了一家中國的云計算公司——騰訊云。
于是,魔力象限的玩家終于湊夠七個了。
在中國云計算市場,UCloud和金山云都上市了。
2021年:怎一個穩(wěn)字了得
2021年,亞馬遜云科技連續(xù)第11年排在領導者象限最右上角,阿里云再次升入遠見者象限,魔力象限的玩家還是只有七個,與上一年相比,基本沒什么變化,尤其是老牌巨頭。
從執(zhí)行力和遠見能力來看,七家云服務商都比較均衡,七家云服務商大致能組成一條直線,而市場似乎沒有做好迎接新玩家的準備,魔力象限的準入門檻已經太高了。
2021年,在中國,青云上市了。
結束語
隨著服務類型的增多,服務規(guī)模的擴大,創(chuàng)新技術帶來的成本優(yōu)勢,公有云市場的發(fā)展表現出了越發(fā)明顯的馬太效應,可能未來幾年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了,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