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 Gartner:從Collect到Connect

二 、拷貝是數據的共性,拷貝(副本)數據是數據管理的理想目標

數據的形態(tài)結構千變萬化,沒有常形,描述數據且與形態(tài)結構無關的手段是拷貝(Copy動詞),拷貝(Copy名詞)是各種異構數據的共性。數據產生和變化的源頭是生產交易系統(tǒng),計算機處理數據的交易邏輯(隨機增、刪、改、查)和管理邏輯(批量統(tǒng)計、檢索、格式化、標簽化)差異巨大,必須分開,記錄數據產生和變化的拷貝數據(副本)成為處理數據管理邏輯的理想目標。

經過“清洗數據”形成的分析型數據管理平臺(數據倉庫、大數據或數據中臺)不符合法律上的“可解釋性原則”,失去了合規(guī)屬性。從合規(guī)的角度,“拷貝”優(yōu)于“清洗”。

三、拷貝(副本)數據管理(Copy Data Management)是企業(yè)實現數據連接應用的第一選擇

拷貝(副本)數據泛濫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Gartner推出 “第二存儲(Secondary Storage)” 新概念正是把“企業(yè)使用二級數據和應用像使用智能手機一樣簡化”作為美好愿景。我認為第二存儲的概念太硬,拷貝操作系統(tǒng)COS(Copy Operating System)是構筑拷貝(副本)數據管理(Copy Data Management)的軟件平臺。CDM(包含第二存儲和拷貝操作系統(tǒng))將為企業(yè)實現數據連接應用、加速數字化轉型提供數據管理底座。

CDM——從“備份革命”到云數據管理

數據脫離生產環(huán)境的第一拷貝(first copy)是“數據備份”,備份系統(tǒng)的原始定位是:從數據產生的源頭記錄數據在時間維度上產生和變化的狀態(tài),用于恢復及合規(guī)保存。自IT誕生之初數據備份就成為系統(tǒng)架構必不可少的基礎組件,企業(yè)不能承受數據丟失和邏輯損壞之重!因此,數據備份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數據保護的最后一道防線。

在數字化轉型的前夜,數據備份面臨尷尬。一方面承載著企業(yè)全生命周期的第一手數據資產;另一方面,由于技術的限制,備份數據沉睡,淪為“暗數據”。數字化轉型對企業(yè)數據要素管理、數據驅動業(yè)務提出了剛性的要求,“暗數據”既消耗企業(yè)的成本又無法滿足數字化轉型的要求,企業(yè)花了大價錢建立的備份系統(tǒng)僅僅是為了“以防外一”用來恢復。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企業(yè)何去何從?——答案就是盤活暗數據。

Gartner 2016年在《CDM加速雙態(tài)IT》一文中提到了一項新技術:CDM(Copy Data Management)即拷貝(副本)數據管理,定義了CDM的三個基本特征:一、原格式拷貝;二、黃金副本;三、虛擬副本服務。原格式拷貝迭代了傳統(tǒng)備份技術用到的備份集方式,通過原格式拷貝可以得到數據的“黃金副本”,黃金副本可見可用,而備份集卻只能通過費時費力費錢的再存儲過程(restore)才能打開。原格式和黃金副本顛覆了傳統(tǒng)備份的“備份集”,盤活“暗數據”,是即將開啟的備份技術革命。

虛擬副本服務是造就CDM新高度和未來走向的關鍵特征。如果說“原格式”和“黃金副本”的出現是備份革命,那還只是停留在數據保護基礎設施的范疇。黃金副本是企業(yè)的第一手數據資產,可以用于恢復或還原生產數據,既使黃金副本是可見可用的“活數據”,從合規(guī)的角度,我們也不能篡改“資產”。

數據的可見可用是通過虛擬化的方式(Virtual Copy)呈現,拷貝(副本)可以被無限虛擬,生成N個副本掛載(live mount)給不同的應用場景。云計算環(huán)境可以對虛擬副本進行自動化的管理和編排,以服務的形式連接并賦能應用。對IT元素進行虛擬化處理變成一種服務是云計算的基本特征,于是,CDM從數據保護基礎設施演變?yōu)樵茢祿A設施,從單純的運維工具演變?yōu)闃I(yè)務平臺,從信息化基礎設施演變?yōu)閿底只A設施。

CDM集上述三個特征于一體,拉通數據保護、數據管理和數據服務,既有數據保護的穩(wěn)重,又有數據服務的敏捷,是穩(wěn)態(tài)IT和敏態(tài)IT的交集和紐帶(Gartner:CDM加速雙態(tài)IT)。CDM的另一個新名字——云數據管理(Cloud Data Management)就是對CDM成為未來云數據基礎設施的預言。

CDM副本數據對大型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意義

ITSS 33136標準定義了企業(yè)IT三個能力域:求生存、求發(fā)展和組織協調,對應了金融機構的運行維護、業(yè)務開發(fā)和管理職能。

大型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痛苦來自技術和組織的變革。目前數據管理的實際情況是:管理數據的看不見數據(數據管理部),看得見數據的沒有處置權限(運行維護),需要用數據的在等數據(業(yè)務開發(fā))。推倒橫亙在企業(yè)三個不同的能力域之間的部門墻需要技術和組織變革,協作平臺、連接標準和敏捷的技術手段可以成為催化劑,降低化學反應的門檻,加速變革,減少痛苦。

以拷貝(副本)數據為連接標準,建立一個協作平臺,打通組織內部的數據資產管理和敏捷數據服務。在穩(wěn)態(tài)系統(tǒng)通過數據保護得到全生命周期的原始數據資產,呈現給數據管理部門方便進行可視化管控,業(yè)務開發(fā)部門可以從平臺上合規(guī)地、敏捷地取得數據,使用數據。下圖的圓盤就是云信達對CDM的完整畫像,什么時候圓盤轉起來了,企業(yè)的數字化轉型就加速了!

大型金融機構在數字化轉型的時候都要面臨現實的抉擇:反復新造輪子還是給基礎組件插上數字化的翅膀?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金融企業(yè)都不能承受缺失數據備份之重!而數據備份這個基礎組件正在不可逆地走向CDM,成為數字化時代的數據管理底座。

最后我們來看幾個案例,六大國有銀行歷史最悠久的交通銀行、中國最大的地方性銀行——廣東農信、中國最大的城市商業(yè)銀行——北京銀行,這幾家都是各自行業(yè)的引領者,面對數字化轉型的壓力主動尋求改變。這些企業(yè)敏銳地意識到沉沒在備份體系的數據對數字化轉型的價值,主動擁抱CDM新型技術路線。

面向數字化轉型的信息技術應用創(chuàng)新,絕不是導致消費降級的替代,傳統(tǒng)數據備份的規(guī)劃和建設模式不應再持續(xù),CDM實現數據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拷貝作為數據的共性連接企業(yè)穩(wěn)、敏雙態(tài)IT各能力域,提升企業(yè)數據連接應用的體驗,加速企業(yè)數字化轉型。

分享到

zhupb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