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90、00后這些電子原生代來說,電子設備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當年在我國能用上PC的人鳳毛麟角,PC更可謂是限量版”奢侈品”。劇中主人公們使用的戴爾電腦,是劇組經過半年時間,費盡千辛萬苦從各處借到的。歸國精英梁思申的筆記本電腦,就來自于戴爾美國總部。這臺90年代的Latitude筆記本,是戴爾生產的第一代筆記本電腦,現在戴爾也僅存了這一臺在總部做陳列展示使用,通過層層審批、報關運輸,歷時兩個半月才終于到了梁思申手中。
而劇中宋運輝使用的那一臺被保存十分完好的”高齡在職”的”大屁股”顯示器和電腦主機則是劇組的一個意外發(fā)現,它是從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印刷行業(yè)大叔”那里借到的:”1991年,我花了兩萬八、還托了朋友、才從國外買到這套戴爾PC。那個年代兩萬八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三套PC就可以買一套房子了。當時看到PC能打出漢字,還能排表格,覺得神奇極了!根本不敢想象,技術還有發(fā)展成今天這樣的一天,PC還能這么輕薄、好用又強大!”就像大叔感慨的一樣,90年代的PC僅能實現非常有限的功能,而30年后的今天,PC已經成了工作生活的標配,推動了各行各業(yè)的數字化進程。相較于”一臺電腦”,它更是我們工作中值得信賴的助手和伙伴。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目前戴爾的商用終端更是搭載了智能調優(yōu)軟件Dell Optimizer,可實現快速登陸、智能音效等功能,是可以讓職場人無論身在何處都能高效工作的”智能伴侶”。你的心中是否也有這樣的”老物件”讓你感受到時代的發(fā)展?微博話題 #90年代的我家vs現在的我家# 已上線,來分享你眼中的變化。
90年代伊始,就像《大江大河2》中的劇情一樣,在改革開放新經濟體制下的新故事中,各行各業(yè)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個年代像宋運輝一樣的探索者們,懷揣著對先進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亦步亦趨的緊跟時代的步伐,去學習、去耕耘、去收獲。電腦,也是從那個年代開始慢慢走近千家萬戶,開始陪伴人們工作、學習、娛樂,為人們打開了連接世界的窗口和無限未來的可能。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仿佛是春雨后的竹筍一樣,抽節(jié)拔高,一點點的將那些”不敢想”都一步一步的變成了現實,在這其中更不乏國際公司的身影。
從90年代至今,戴爾自進入中國以來,便在”東南沿海四大經濟特區(qū)”之一的廈門成立總部生產基地;跟隨國家”浦東開發(fā)”的號召,在上海成立全球采購中心并創(chuàng)建研發(fā)團隊;緊跟”振興東北”和”西部大開發(fā)”的政策,在大連設立全球服務中心,在成都建立現代化運營中心;率先利用蓉歐鐵路開展對歐洲出口,以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再到”在中國,為中國”戴爾中國4.0+戰(zhàn)略的提出,戴爾在中國的每一個印記,都與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共振。目前,戴爾科技集團在中國已經擁有從設計研發(fā)、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到服務的全面本地化體系,成為了一家真正的外資本地企業(yè)。
在中國,戴爾既是改革開放經濟發(fā)展的參與者、推動者,也是受益者,共同見證了中國發(fā)展的不凡之路。
過去,戴爾陪伴了無數個宋運輝,一起為了祖國的騰飛不斷耕耘摸索?,F在,戴爾科技集團也正在通過云、5G和AI等科技手段賦能各行各業(yè),為當代的奮斗者們提供更加智能、個性化和精彩豐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通過繼續(xù)深化 “在中國,為中國” 4.0+戰(zhàn)略、積極參與”新基建”,賦能我國數字經濟建設,為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fā)展繼續(xù)貢獻力量。
“和光同行,跌跌撞撞的摸索;和光同舞,奮不顧身的坎坷;和光同塵,不為盛名而來,不為低谷而去。”
雖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