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移動平均價為存貨增加前價格2.20元。
●原材料A和B的庫存數(shù)量減少。
● 變動成本科目產生差異為80.00。

3.       價格差異調整過程(Settlement)

庫存余額

● Dummy的移動平均價發(fā)生變化。該物料的庫存價值被沖減80元

其移動平均價計算過程為:

New M.A.P=(庫存原值+新增價值-與所耗材料價值差異)/期初庫存量+新增庫存價值
=(220+220-80)/100+100=1.80

也就是說:

New M.A.P(庫存原值+所耗材料價值)/期初庫存量+新增庫存價值
=(220+100*1.00+50*0.80)/100+100=1.80

●變動成本科目為零。

●此步驟對庫存材料數(shù)量沒有影響,僅調整價值。

4.       標準成本法在生產過程中的計價比較容易理解。原材料按照標準價格發(fā)貨到生產訂單,這時原材料減少,變動成本增加;在生產訂單結束確認后,產生的產成品按標準價格計價,同時變動成本減少;原材料標準價格與產成品之間的標準價格差異均被轉到當期的損益中。

移動平均價格和標準價格計價的主要區(qū)別是,移動平均價主要通過當前收貨價格計算得出,基本接近于的市場價格;但建立采購訂單時如果估計價格與實際價格相比過高或過低,在收到發(fā)票前會造成系統(tǒng)存貨價格不準。而標準價格是一種計劃價格,標準價格與實際價格的差異不再分配到存貨中,直接轉到當期損益。如果標準價格制定合理,通過分析該差異,可以對采購部門和生產部門進行考核,促使其降低采購成本,節(jié)約支出。但標準價值計算的存貨不能準確反映當時市場價格。

存貨的計價方法不同,對企業(yè)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xiàn)金流量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采用移動平均價格還是標準價格對存貨計價,應該結合企業(yè)的具體實際情況,合理的選擇計價方法。

分享到

wangziyi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