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則針對三種方案的SPECfp_rate2000進行性價比評估,也是假定光刻精度提高30%(尺寸縮減50%),相應地,單核芯片頻率提高 17%,雙核芯片頻率降低 17%。為進行性能和性能價格比分析,我們假設:
雙路“裸”系統(tǒng)(帶有磁盤、內存和網絡接口,但沒有 CPU)成本為 1,500 美元。
基本CPU 配置為 2.4 GHz 單核處理器,配備 1 MB L2 緩存,成本為 300 美元。
Die設定為CPU 核心和L2 緩存約各占一半,其他片上功能限制在Chip全部區(qū)域的小區(qū)間中。
“小型芯片”配置為 2.8 GHz 單核心處理器,配備 1 MB L2 緩存,成本為 150 美元。
“大緩存”配置為 2.8 GHz 單核心處理器,配備 3 MB L2 緩存,成本為 300 美元。
“多核”配置為 2.0 GHz 雙核心處理器,每個核心配備 1MB L2 緩存,成本為 300 美元。
下面,我們依次看看這三種方案對CPU性能和成本的影響:
1)生產更小的芯片
顯然,更小、更便宜的芯片加上適度的頻率提升,在性能和性價比方面能為用戶帶來適度的價值。如圖 1,處理器價格的下降可以將系統(tǒng)整體成本降低 14%(1,800 美元Vs. 2,100 美元),而 17% 的頻率提高可以帶來 0- 14% 的性能提升,中間值和幾何平均值為 8%-9%。結合這兩種因素,性價比可提升17%-33%,其中間值和幾何平均值為 27%-28%,如圖2所示。
2)增加大量片上緩存(On-Chip Cache)
與其他方案相比,增加大量緩存可以帶來更靈活的性能提升空間。如果將 L2 緩存從 1 MB 提高到 3 MB ,性能提升幅度為0% -127%,其中間值為 0%,幾何平均值為 11.8%。如果CPU頻率提升17%,同時緩存大小也增加,則可以帶來更多的收益??這兩個因素相結合后,性能提升可達0%-156%,中間值為11.5%,幾何平均值為22.5%。注意,這里假設芯片的成本與參考系統(tǒng)是相同的,因此性價比與純性能的提升比率相同。
3)增加CPU 核心
對許多工作負載來說,增加核心可以改善吞吐量(throughput),其代價是需要適當降低頻率(如17%),以滿足功耗/散熱方面的要求。這里我們假設50%的尺寸縮減可以容納2個CPU核心,跟參考芯片一樣,每個核心帶有1MB L2緩存,而且成本也相同。跟參考平臺相比,在運行單一進程時,性能會降低 0% – 15%,中間值和幾何平均值為 -10% 到 -11%。
但如果我們使用第二個核心來運行第二個代碼副本,那么系統(tǒng)吞吐量可以提高 0%-54%,中間值和幾何平均值為 29% – 32%。這里,我們假定芯片的成本與參考系統(tǒng)相同,則性價比與純性能的提升比率也相同。
上面三個方案提供了大量令人困擾的性能和性價比指標??70 個相對值。就算將每次SPEC基準測試的14 個性能值減少到3個(最小、幾何平均、最大),我們仍然需要面對9個性能值和12 個性價比值(其中9個與性能值相同)??梢?,要想充分弄清楚這些指標,并做出合理的設計決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這三個方案都各自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和不足:
當然,設計什么樣的CPU,除了考慮性能和性價比方面的因素外,還有許多因素需要考慮??如市場占有率、銷售收入、利潤、市場影響力等等,要支持芯片廠商的市場目標、業(yè)務模式和競爭策略。
在所有這些情況中,性能的變化取決于基準系統(tǒng)上內存性能跟CPU 性能的比值。隨著內存總可用帶寬的提升,大緩存的價值將減小,而多核的優(yōu)勢將提高。相反,相對較低的內存帶寬會使大緩存更為關鍵,而會大大降低增加CPU核心所帶來的吞吐量。
對于緩存友好型的SPECint_rate2000基準測試,以2.2 GHz運行的IBM e326服務器上的結果顯示:在頻率相同的情況下,將每芯片上核心數增加一倍,可以使吞吐量提高65%到100%(幾何平均值為95%)。